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MENU CART {{currentCart.getItemCount()}}
The maximum number of items is 100, please adjust the quantity and purchase again

身體組成與糖尿病

國民健康署指出,全台灣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病友,且每年以25,000名的速度持續攀升,除了來自高齡人口,也開始出現年輕化的現象。而糖尿病位居台灣十大死因之一,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,其本身與伴隨的併發症不只影響人民健康,造成的醫療負擔不容忽視。

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成因之一,不恰當的飲食習慣、缺乏運動,導致體脂肪過高、肌肉量不足的情況下,就容易罹患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疾病。而單看體重、身體質量指數(BMI)或腰圍等數值,不足以判定肥胖,現代有許多「泡芙人」的現象,體重雖輕但體脂率高,屬於「隱性肥胖」而不自知。而透過身體組成分析儀即可將「無法從外觀察覺的身體變化」以圖表呈現,不只對一般大眾的健康管理有所幫助,在糖尿病臨床也可有效長期追蹤病友身體狀況。

當醫療人員取得身體組成報告,包含病友的肌肉量、脂肪量、內臟脂肪等肥胖判定相關指標,即可進一步做體重體脂管理規劃。同時也可測得水腫指數,作為體內是否發炎的指標。

了解肥胖程度與部位別肌肉多寡 助於制定糖友飲食及運動規劃

脂肪量過多與肌肉量不足都會提升罹患糖尿病的風險,除了理解整體身體組成,更要深入探究各部位的肌肉與脂肪分布,針對病人狀況給予治療建議。

糖尿病與體脂肪過高有相當的關聯,然而肌肉量不足也可能提升罹患風險。透過身體組成分析儀,醫療人員可以取得病患分肢段與整體的肌肉脂肪分布,檢視觀察這些數值,就能夠為病患制定個人化的處方,並追蹤療程前後成效。

 

內臟脂肪過高 糖尿病症狀惡化

身體組成分析儀可以估算內臟脂肪面積,內臟脂肪過高者可能會有高血壓、高膽固醇、糖尿病等疾病,若未即時控制,便容易增加罹患糖尿病或其他併發症之風險。相較利用腰圍範圍作為內臟脂肪多寡的評判標準,身體組成分析儀提供醫療人員更精準可信的數值。

檢視體液滯留情形 及早採取措施 

內臟脂肪過多將會引起全身性發炎,增加體液滯留和罹患心血管疾病、腎臟疾病等合併症風險。測量體內水份可以發現水份滯留情形,避免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狀產生。

身體組成分析儀能夠測量細胞外水與全身總含水量,醫療人員可以追蹤全身細胞內外水指數,作為發炎與體液失衡指標。監測水腫指數(ECW/TBW)可以評估因心血管功能受損導致的細胞外水滯留。

 

追蹤身體組成歷程變化 邁向健康

預防或減緩糖尿病的最佳方法就是從生活習慣調整,然而,對醫療人員來說,督促病患保持飲食與訓練並不容易。利用身體組成分析報告,能夠確實呈現身體數據變化並協助調整生活方式的建議方針。

病人與醫療人員可以透過身體組成歷程記錄的折線圖表,長期追蹤身體數據,針對每次測量結果進行療程調整,一步步邁向健康。